中国常见的青蛙的品种(山东蛙类鉴别图谱)

admin 阅读:48 2024-10-10 21:15:34 评论:0

凡两栖纲无尾目之种类,皆可泛称蛙类(广义),俗称“蛤蟆”,其下又有(狭义)和蟾蜍之别。一般认为,皮肤光滑、善跳跃的是蛙,反之则是蟾(蜍),但这种说法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深层次的原因。


图A


如果站在分类学的高度,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蛙和蟾的主要区别是“胸型”不同:蛙是肩带固胸型,前肢不能灵活运动,以跳跃前进为主;蟾是肩带弧胸型,前肢可灵活运动,能爬行,遇险也能快速跳跃。皮肤光滑或否,只是不重要的末节而已,具体范围划分见图A。


图B 南美角蛙/Ceratophrys cranwelli,角花蟾科


图C 爪蟾(白化)/Xenopus laevis,负子蟾科


由系统发育树可知,蛙位于蟾的分支上,是个界限分明的单系群,但剩下的蟾却是并系群。比如,角花蟾科和负子蟾科都是蟾,但二者的关系却比角花蟾科和蛙科的关系还要远,所以把无尾目简单分为蛙和蟾两大类是不妥当的。注意,学术的归学术,民间的归民间,俗名“癞蛤蟆”不必与蟾划等号,癞不癞的唯一标准是颜值。你瞅谁不顺眼,谁就是癞蛤蟆。


山东蛤蟆志

我省无尾目种类贫乏,仅6科8属11种,总数与河北省大体相当,低于其它邻省。假如真有一部书叫做“山东蛤蟆志”,单面印刷不会超过10页,换成“山东两栖类”也一样,如蝾螈大鲵小鲵之类的有尾目“奇行种”更是统统没有。一方水土养一方蛤蟆,俺们葱省就这条件。


1.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


蛙科侧褶蛙属,特点之一有明显的背侧褶。背侧褶的定义为:无尾类两栖动物背部两侧,自眼后伸达跨部的一对纵向皮肤腺隆起。


图1.1


图1.2


曾用名黑斑蛙,典型的青蛙之一,全国广布,数量最多,在我省也是优势种。背面皮肤较粗糙,有纵肤棱,绿色及灰褐色,杂有大小不一的黑斑纹;多数个体有黄色或绿色的脊线纹,背侧褶金黄色、浅棕色或黄绿色。雄蛙体长62mm,雌蛙体长74mm左右。


2.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


图2.1


图2.2


曾用名金线蛙,比黑斑蛙更符合人们心目中的“青蛙”形象,我省各地有分布,数量少。背面皮肤较光滑,体侧疣粒明显,绿色或橄榄绿色,背侧褶棕黄色。雄蛙体长55mm左右,雌蛙体长67mm左右。鉴别要点:背侧褶较宽,最宽处与上眼睑等宽。


3.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


图3.1


图3.2


曾用名泽蛙,叉舌蛙科陆蛙属。全省有分布,鲁南数量较多。背部皮肤粗糙,有纵肤褶及小疣粒,一般灰头土脸,极少鲜亮的青绿色,杂有棕黑色斑纹,有些个体身体中部有浅色脊线。雄蛙体长38–42mm,雌蛙体长43–49mm,比两种侧褶蛙略小。鉴别要点:无背侧褶。


小结:以上3种蛙,看背侧褶的有无及宽度可分辨。此外,3种蛙的声囊各有不同。黑斑蛙有1对颈侧外声囊,金线蛙有1对咽侧内声囊,鸣叫时嘴两侧“鼓泡”;泽陆蛙是单咽下外声囊,鸣叫时嘴下面“鼓泡”。等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之时,可暗中观察一下。


4.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图4.1


曾用名中华大蟾蜍蟾蜍科蟾蜍属,标准“癞蛤蟆”之一。皮肤极粗糙,满布圆形瘰疣、惨不忍睹,具耳后腺,背面多为橄榄黄色或灰棕色。体肥大,雄蟾体长62-106mm,雌蟾体长70-121mm。无声囊,鸣声微弱,与体型之大不太相称。


小时候常以“逮蛤蟆”为乐,“貌寝”的癞蛤蟆也难逃魔爪,少不了中华蟾蜍,对生态环境犯下了滔天罪行......当时没觉得个头能有多大,直至中学时代某一天,放学时发现校门口桥下有数以百计碗口大小的癞蛤蟆顺流而下,被惊得目瞪口呆,方知以前碰到的不过未成年而已。


图4.2


图4.3


中华蟾蜍的特殊色型:图4.2黑化的“暗夜巫妖王”,图4.3貌似《碧血剑》中的“朱睛冰蟾”。大概出自玩家人工繁殖,但中华蟾蜍属“三有动物”,私自豢养有违法之嫌。君不闻上海著名小吃“熏拉丝”,传统以中华蟾蜍为原材料,现在都改用合法的养殖牛蛙了。


5.花背蟾蜍/Bufo raddei


图5


蟾蜍科花蟾属,标准“癞蛤蟆”之二。皮肤粗糙,具瘰疣和耳后腺;背面灰褐色、黄褐色或橄榄灰色,有深褐色或黑色花斑,中部常有浅色脊纹。雄蟾体长55-61mm,雌蟾体长54-64mm,据说最大个体也有80mm左右的。具单咽下内声囊,鸣声响亮。


小结:两种常见的“癞蛤蟆”,区分不难,主要是“三看”。一看背面,有显著花斑的是花背;三看腹面,具云斑和大黑斑的是中华;三还得是“看看腿”,花背的四肢较光滑,特别是后腿外侧,跟中华相比简直都算“肤如凝脂”。


6.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


图6.1


图6.2


铃蟾科铃蟾属,非典型的“癞蛤蟆”,产于胶东和鲁南山区。背面暗绿,腹面火红,有不规则的黑色花斑,设色艳丽,一眼就能认出来。听说崂山水系较多,当地人称“央够(音)”,本砖家至今尚未有缘一睹芳容,希望明年能有机会进山考察。


7.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


图7


姬蛙科狭口蛙属,全省各地分布,鲁南数量最多。体型宽扁,口小;皮肤较光滑,背面有少数小疣;颜色变异较大,一般呈棕褐色,有棕黑色斑。 雄性有单咽下外声囊。个头较小,体长仅40–46mm,又有一身埋了吧汰的保护色,趴在泥地上不太容易被发现。


该种虽属蛙类,但身材臃肿、相貌猥琐,与丰神俊朗的青蛙相去甚远,拥有固胸型肩带却不善跳跃,多蹒跚爬行,民间实以癞蛤蟆视之。又因其受惊时会吸气使身体迅速膨胀成球,以此虚张声势、恫吓天敌,故有俗称曰“气蛤蟆”。


8.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图8.1


蛙科蛙属,仅胶东个别山上有之,如崂山等,数量不多。皮肤较光滑,有少而分散的小圆疣或长疣,背面土灰色、土黄色或棕黄色,背侧褶细而曲折,四肢有黑褐色横纹。体型细长削瘦,雄蛙体长44-53mm,雌蛙体长44-60mm。雄蛙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另有同属近缘种徂徕林蛙/R. culaiensis韩国林蛙/R. coreana,分别产于泰山及徂徕山、烟台昆嵛山,略。


图8.2 哈士蟆油


东北名产“哈士蟆油”,由雌性东北林蛙/R. dybowskii的输卵管干制而成,民间传为滋补佳品(不必信)。过去认为东北林蛙是中国林蛙的长白山亚种,后确认为独立物种,《中国动物志l两栖纲》即采用此结论。想必中国林蛙也能整出“哈士蟆油”来,毕竟差不多嘛。


9.无斑雨蛙/Hyla immaculata


图9


雨蛙科雨蛙属,仅鲁南有分布,数量极少。身体背面光滑,色泽青翠欲滴,腹面白色或乳黄色,体侧及前后肢上无黑色点斑;雄蛙体长31mm左右,雌蛙体长36-41mm,小巧而精制,实为我省蛤蟆之颜值巅峰。指、趾端具吸盘,有攀爬能力,常栖息于高大禾本科植物上。


在图A的系统发育树中,乍看并没有“雨蛙科”的位置,查找拉丁科名Hylidae,始知“雨蛙科”=“树蟾科”。如此美丽的小圣灵,居然是蟾蜍你敢信?所以不必纠结蛙还是蟾,一个名相而已。佛告须菩提:蛙不异蟾,蟾不异蛙,蛙即是蟾,蟾即是蛙,应作如是观。Over。


附录:与蛤蟆有关的“异常现象”

其一: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乡某处一条狭长地带上,突现大量蛤蟆,密密匝匝,场面诡异。一时人心惶惶,皆以为不吉之兆,恐有地震之忧。后经调查,却是地下输油管道出了点问题,致局部地温升高,冬眠中的蛤蟆误以为大地回春,遂纷纷出街活动。可惜本砖家尚年幼,无力躬逢其盛,实为人生一大憾事。


其二:08年汶川大地震,同胞罹难,举国震悼。一批妄人跳出来大放厥词,说震前多地有小蛤蟆群体登岸,明显是地震前兆而无人关注;彼时有流行语曰“养专家不如养蛤蟆”,大有奉蛤蟆为至圣先师、创立拜蛤蟆教之势,蠢到令人肝肠寸断。一句话:小蛤蟆集体活动与地震无关联,那就是到季节了,蝌蚪变成小蛤蟆之初,必然有个集体登岸的过程,就这么简单。


本文 刊讯杂志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zazhishe.org/post/5718.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