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的宠物(张艺兴独宠黄磊,凡事优先考虑师父)

2024-05-02 23:11:40

要说现在综艺特别火的是什么,那肯定就是向往的生活了,向往的生活一共有5季现在是第5季的热播期。这综艺一播出来就受到大量的好评。节目组邀请的都是当下特别流行的明星,比如彭立畅,张子枫等。这里小编想说的是张艺兴来向往的生活,录制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如果你们感兴趣,就请继续看下去吧。

张艺兴这次是作为飞行嘉宾来的。节目组挑选飞行嘉宾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要把咖位选高还要有名,更重要的是要与常驻嘉宾有私底下的联系,比如第1季邀请了宋丹丹,也邀请了谢娜和赵丽颖,这几位飞行嘉宾与何炅,黄磊的关系都特别好。这次飞行嘉宾邀请的是张艺兴,也可以看出节目组很有讲究,张艺兴不仅有名气,还与常驻嘉宾黄磊的关系特别好。

常驻嘉宾与飞行嘉宾关系好有几个卖点,第一就是几人特别有梗,第二就是场面不会尴尬。不过有几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彼此之间太熟悉就会有很多杂事,比如前几期乔姗和李筱懿到达蘑菇屋后,开启的工作模式没有综艺感,就特别单调。第5期张艺兴作为飞行嘉宾,来到向往的生活,不知道会不会表现很佳呢?

其实纵观这个节目,张艺兴全程都辛勤劳作,完全没有偶像的价值,他特别喜欢黄磊,从黄磊做饭这一幕就能看出,当时黄磊切牛肉的时候,张艺兴说想让你休息,这一场面特别温馨,看看前几季黄磊都在辛苦的做饭,但其他嘉宾都没有觉得黄磊很辛苦,反而特别理所当然的吃着她做的饭,反观张艺兴就不一样,他不仅看出黄磊做饭时的辛苦,还贴心的想让他休息。

据我们所知,张艺兴和黄磊关系特别好,他们从极限挑战就结下了深刻的情缘,张艺兴把黄磊当成师傅,而黄磊把张艺兴也当成徒弟。虽然极限挑战换了导演,换了常驻嘉宾后,让人有些可惜,但我们还能在向往的生活里面看见师徒二人重聚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在这部综艺里,为了让黄磊高兴,张艺兴吃下来了,对他来说难以接受的烤腰,可见张艺兴对黄磊的尊重和崇拜。

其实还可以从前几点看出黄磊和张艺兴的关系。比如张艺兴兼第1块牛排就想到黄磊,第1个为的也是黄磊。让站在他们身后的何炅看的眼馋。后面的镜头更能看出张艺兴对黄磊的崇拜。张艺兴,黄磊师徒两个人都特别喜欢吃牛排,但他们忽略了旁边的何炅,何炅一直在旁边等待着。但张艺兴和黄磊两人各自互动何炅在旁边等待了很久都没有得到留牌,但他也没有抱怨,而是转身离开,只是他离开时眼里的落寞,让观众看起来很心酸。

这里小编不得不说一句,虽然张艺兴认识黄磊很多年,优先考虑自己师傅,这是很合理的事情,但是何炅出道20多年,总是第1个顾虑到别人的感受,真心是可以看出来的。这里还是希望张艺兴也能顾及一下其他人的感受吧。

秘密:转换自己的负面理念

我有个朋友,外号叫小巫婆,她没有信仰,但经常向宇宙祈祷,也经常收到宇宙给她的惊喜。比如她想要一个新手机,过了两天就会收到朋友快递过来的手机;她祈祷见客户的路上畅通,果然那段时间高架上车流并不拥堵。

她甚至运用这个秘密法则,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她列了一个清单,写下了她对未来伴侣的六十七个条件,比如喜欢宠物、热爱孩子、会说两门外语之类,当然这些要求,她自己也能做到,结果,她真的心想事成,找到了心仪的男友,居然符合她百分之九十的条件!

我们不得不惊叹,她实现了这个奇迹。确实,秘密法则里有一条,转换您的负面理念,说“不要痛苦”只会招来更多的痛苦,不如说,“我很幸福,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事情的发生是根源于自己的心理模式,比如一个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是悲观的,一旦悲剧发生,一边哭嚎,一边心里深处暗暗得意,您看我的判断准确吧?

心想事成,在潜意识里埋下一颗正向的种子,摆脱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绽放出自我的能量!

比如那段时间,我那个小巫婆朋友就会经常给自己暗示: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每次等车,就对自己说,看,我的幸福就像我要等的车,早晚要来的,不过五分钟和十分钟的差别。

吸引力法则为何失灵?

很有趣的是有部分人运用这个法则改变了这个命运,也有很多人在这条路上重新跌倒。

我们都渴望“梦想成真”,宇宙是非常慷慨的,问题是,你是否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愿望?

譬如,你爱一个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吗?你是不是同时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难实现,因为慷慨的宇宙同时也会帮你实现另一个想法。关键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潜意识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

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就是低人一等……

让我们回到小巫婆的故事,她是否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实,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伴侣一样,在经历了蜜月期后,也进入了战争和磨合期。

她太过强烈的念力,恰恰成为这个阶段的阻碍。她从小特别好强,什么都要好的,优秀的,所以吸引力法则对她也特别有吸引力,也正因为这样,她特别害怕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思想和情绪,她无法接纳自己本质上是个忧伤的人,正因为她没有洞察和接纳到自己的内在冲突,她也无法接纳伴侣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于是纷争经常就此而起。

处境的改变,最根本在于对自己内在心理的洞察,和观念、行为模式的改变。

人如果处在一种困境里,基本可以肯定人的内在肯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正在抗争中。

比如我们都渴望有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但往往求而不得,为什么?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在作怪,特别是那些无意识认同的未被觉知的思维模式。

有个来访者,由于从小被父母遗弃,有很强烈的被抛弃感和不配得感,潜意识里渴望有悲剧感的情感生活,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重复”,所以她喜欢找个不靠谱的男人,不喜欢稳定的有安全感的男人。只有她觉知到这个模式,愿意去打破这个轮回,运用吸引力法则才有效。

还有个朋友,找的男朋友,老是遇到男方家人的阻挠,为啥,因为她找的都是没有真正长大的男人,听父母话的奶嘴宝。所以一旦父母反对,感情就进入死胡同。

问题的焦点是,你为什么要找个奶嘴宝?这个需要探究。

也许找个软弱的男人,有控制感,也许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角色错位。

只有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越清晰越深入,我们发出的愿望才越单纯直接,宇宙才能接收到我们内心真正的期待。

你越执着的,你越容易失去

为何我们有了强大的念力,仍然吸引不来我们想要的东西?除了觉知我们的模式,还需要了解下这个奇妙规律——你越执着的,你越容易失去。

比如小巫婆,她根子里的行为模式是:好强,什么都要好的,什么都要优秀,这也解释了她为何对心想事成这么着迷,也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想要的都能拿到。

执着于好的,符合自己心念的,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越不喜欢,逃避、抗拒,希望自己天天好情绪、处在正向状态里,对自己低落的、忧伤的情绪根本不接受。

事实上,她内心埋藏了太多忧伤,但表面上她是个特别快乐爽朗的人。

一旦执着,世事就来考验她了,婚姻、孩子都是功课。

再回头看心想事成,最根本的原则是,不管发生什么,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都是OK的,都是可以欣然接纳的,所谓好坏正向负向都是人心自己的二元分别。

我们可以承受失去,也可以承受拥有。如果一定执着在某个形态的有或者无上,就把自己给束缚住了。

当然,人性喜欢拥有,如果我这么说,你先学会承担失去和远离,就更能学会如何拥有,是不是更容易吸引人?

或者,更文艺点,心就像个容器,越空就能接纳更多的有,所谓真空妙有。

如何实现心想事成?

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心想事成,就会更明了如何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洞察自己的模式和动机,让潜意识和表面意识矛盾的那一面浮出水面,释放掉它,也就是从原来的模式里挣脱出来,重塑内心的自我意象。

比如看到自己对婚姻幸福的渴望,同时又受困于原生家庭的模式,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矛盾心念。

其次,洞察之后重塑自我意象,表面意识和潜意识就得到整合,就会真正让你的目标变得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武志红曾经提到一个案例,植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于搞清一个石块中镶嵌的鱼化石。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将工作放在一边,试图从头脑中摒弃这一切。他在晚上反复对自己说: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条鱼,如此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觉前拿了纸和笔放在床边,快到早晨时,那条鱼出现在梦中,一开始很模糊,但它的动物学特点最终变得十分清晰。

有天仍然伸手不见五指,他在半梦半醒之间将这些特点写在床边的纸上。

第四天早上,他惊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图,以之作为指引凿开化石的表面。当鱼完全显露出来时,竟然与草图完全一致,于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种类。

这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宇宙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

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

真空生妙有,宇宙中无所不有。

所以,只有你足够的松弛,这也许才是心想事成的最核心秘密。

“自私”是一种最被低估的美德!

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01

一个同事昨天讲了一件事:

她跟同学合租了一套房子,但这同学经常揩她的油。

我同事刚买了一包口罩,她直接撕开就拿走了两个,“我没口罩了,借我两个。”

牙膏用完了,她也不买,拿起我同事的牙膏就挤。

看见我同事桌上的零食,她也不征求同意,直接拿过来就撕开吃。

这样的事情很多,弄得我同事很不开心,

“直接说她吧,显得我斤斤计较、小家子气,

但不说出来吧,心里又觉得特别憋屈。”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所以,今天我想讲一个话题:自私是一种最被低估的美德。

02

先讲一段作家三毛的经历吧。

三毛去西班牙留学时,父母一再叮嘱她:“凡事忍让,吃亏是福。”

于是在宿舍里,三毛总是抢着做事。

结果三个月后,她变成了女佣:

“三毛,帮我洗下床单。”

“三毛,我要约会,穿下你的裙子。”

“三毛,屋子脏了,怎么还不打扫?”

…………

“我凡事忍让,争着做事情。结果我变成了一个很便宜的人。”

终于有一天,三毛火山爆发了。

那一天,一帮女生喝酒之后,在寝室横七竖八,吵闹不休。

三毛多次劝说,但没人理她。

结果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长大骂一通。

三毛火了,抓起扫把,对着酒鬼们一顿乱打,有人冲上来抱三毛,三毛伸手就是一个耳光。有人冲过来拳击三毛。三毛冲她胸部就是一脚。

…………

事后,三毛既不忏悔,也不道歉。

“但奇怪的是,从此那些同学就反过来拍我马屁了。”

三毛早上起晚了,室友打好了饭。

三毛洗了头还没擦干,就有人问:“我来替你卷发好不好?”

心理学者张德芬说:“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是彼此吞噬的关系。”

如果“我”不够硬,没有一点攻击性,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

所以,遇到过分的人和过分的事时,我们一定要敢于表达愤怒。

当别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浑身都是刺,别人才会照顾你的感受。你软绵绵的是人都想揉一把,多舒服。”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因为做人“自私”一点,你就可以减少90%的烦恼。

老好人就是韭菜。

03

作家刘同讲过一件借钱的事:

一位朋友给他打电话:我要买车,差点钱,能不能借我点?”

刘同说:“我有钱,但是不能借。”

朋友有点蒙。

刘同解释说:“前几年,我借钱给朋友,后来闹得很不愉快,所以我定下了规矩:绝对不再和朋友发生金钱关系。”

朋友客气地说:“我理解。”

读大学时,刘同喜欢听CD,于是买了上千张CD。

这位同学来玩:“我借两张哈。”

那位同学来玩:“我借两张哈。”

刘同本来不想借,但不好意思拒绝,

于是东一下西一下,借出去几百张。

第二年,很多CD还是没还回来。

刘同就上门或打电话讨要,很多同学说:“你是不是记错了?”

从这件事上,刘同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原则的人,容易吃哑巴亏。

于是,他开始建立各种人际交往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和朋友发生金钱关系。

“一旦超越我的原则,我就立马拒绝。”

一开始,刘同怕别人说他自私,担心因此会失去一些朋友。

“但没想到,没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

有了这些人际交往原则,刘同的生活一下简单起来:“以前没有原则,经常吃哑巴亏。建立原则后,哑巴亏几乎就消失了。”

刘同用经历告诉我们:别以为曲意逢迎能换来美好结果,无底线的宽容只会招致更多放肆。

只有那些敢于“自私”,敢于用“自私”建立原则和底线的人,才能从人情世故中获得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就是自私能帮你建立原则,

建立原则有两大好处:

第一:你不用开口,原则就帮你消解了很多麻烦。

第二:更有利于维持和谐长久的关系。

就像刘同一样,大家都知道他“自私”不借钱,所以既不会找他借钱,也不会因为他不借钱就生他的气。

04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

“国人凡有去国外旅行者,见到鲁国人在外沦落为奴,可花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可去国库报销费用。”

孔子的弟子子贡,外面看到鲁人为奴,就花钱将他们赎了回来,但赎回来后没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由此称赞子贡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

别人觉得奇怪:“赎人不报账不是很高尚吗?你为什么要骂他?”

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子贡的做法,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得到救赎。

因为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想:‘我赎买后,若去报账,品格就不如子贡。但不报账吧,我又负担不起。’

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

所以,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其实就是想说:自私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越长大越成熟,我就越明白一件事情:利益交换才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任何“白嫖”的关系都不会长久,

任何“只有付出”的牺牲都不会长久,

任何“损己利人”的买卖都不会长久,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赢得一段长久的关系,那就是:利益交换。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美德?

因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人类的自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个人关注自己的利益,在合理获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让其的努力转变为公共事业的推动。

我们一直低估了自私。

05

关于“利己”“损人”,

易中天做过一个排列组合:

[if !supportLists]1、[endif]毫不利己,专门利人;2、毫不利人,专门利己;3、为了利己,不惜损人;4、只是利己,并不损人;

[if !supportLists]5、[endif]既不利人,也不利己;6、既不损己,也不损人;7、利人利己,人己两利;8、害人害己,人己两害;

9、损了别人,没利自己;10、毫不利己,专门害人。

这么多项选择,

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呢?

易中天说了这样一段话:关键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损人”。

不损人,就没关系。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不过是消极无为;

既不损己,也不损人,算是“安分守己”;

只是利己,并不损人,至少于人无害,又何必不宽容?

即便“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虽然自私自利,也不必大加批判。

因为“利人”不可强求,“利己”则是天性。

也就是说,你不能要求人们“毫不利己”,只能要求他“决不损人”。

这就是底线。

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线,那他就还是好人。

好人不等于“君子”,不等于“圣人”,好人也是分层次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圣人”;面对利益,先人后己,是“君子”;危难当头,舍己为人,是“英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良民”;只是利己,并不损人,是“常人”;

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损人利己”,即“为了利己,不惜损人”。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

“人不能自私。”“你要大方一点。”“你要学会分享。”“吃亏是福。”

所以,“自私”在我们眼里,一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你可以自私,只要不损人就行。”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说别人自私,往往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理由。如果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跑了,你说他偷窃,说他抢劫,但你不会说他自私。

只有东西是别人的,自己想要却求而不得,想不出其他说辞,这才说他自私。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正的自私,是强行要求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你。”

说得很有道理。有私心,不是什么罪过,不应该被批判,我们都可以自私,只要不损人。

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损人利己”。

06

在《爸爸去哪儿2》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黄磊的女儿多多,养了一条小狗。陆毅的女儿贝儿,也很喜欢这条小狗,一直抱着不撒手,晚上还想带回家玩,但是多多不太愿意,

于是贝儿就跑来找黄磊:“我可以把小狗带回去吗?”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般会对孩子说:

“乖,让妹妹带回去玩一天。”

“让妹妹带回去玩一天怎么了?”

“玩一天怎么了?又玩不坏。”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

但黄磊并没有这样说,即使面对摄像机,他也没有为了面子而故作大方,他对贝儿说了这样一句话: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应该去问多多。”

我觉得黄磊做得特别好,他没有干涉多多的想法,而是允许她可以“自私”。

没有为了照顾贝儿的情绪,就让多多受委屈。

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

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人这辈子要活得快乐,其实就得学会“自私”一点。

我说的自私,不是让你枉顾道德,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而是要明白自私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然后守住自己的原则,学会取悦自己。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