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池花卉(悬空村的历史文化)

2024-04-20 17:44:23

1.在这宁静自然的造化中,形成了“悬空村”的有一种温馨

王羲之 (303?—361?)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 *** 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 *** 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

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

“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2.浙江龙游县千年古村新槽村有那些历史文化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九龙壁与被陈运和诗称为“悬空的寺 踏实的诗”悬空寺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朔州旅游区的应县木塔、崇福寺;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天龙山石窟、窦大夫寺、玄中寺、卦山和天宁寺、文水则天庙;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侯马晋都遗址;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万荣飞云楼等。

其中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竹林寺的历史文化

明朝时冀州守州大臣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修建古寺,取名竹林寺,香火极盛,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毁坏。

1986年开始,冀州二铺村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了原衡水地区第一个旅游景区灵秀山庄。这座总面积148.8亩的景区,四面绿水环绕,重修后的冀州古刹竹林寺高耸其间,现已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旅游定点单位。

灵秀山庄分三个景区。前部为玄门、慧目街、购物区、游船码头;中部为竹林寺、悬空岛、紫薇山、长城、迷宫、镇海塔;后部为北岛度假村、旅社等。悬空岛与北岛皆四面环水,隔水相对,使水面形成了一个“8”字,故此这里的水面称之为“8”景湖。

时值佛法兴盛,竹林寺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由监院惟俊法师,知客法宏法师和众位法师的引领之下,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4.广元曾家山的历史文化

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曾家山刀耕火种,创造了人类远古文明——白羊石器文化。先秦白羊栈道及蜀汉文化遗迹历经千年沧桑,古风依然。古来迁客骚人、南北商贾和兵家纷争,曾为曾家山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辗转南北,在此建立苏维埃政权,曾家山由此汇入革命洪流,成为川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家山川洞庵山高林密,地势隐蔽而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大战。公元1797年(清嘉庆二年),川楚农民起义军首领王聪儿带领起义军在洞口抗击清军所筑的寨门和炮台,至今尚存。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也曾在川洞庵的望月楼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制定了“清匪、减租、建立苏维埃”的行动方案。

5.抱犊寨的历史文化

抱犊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源远流长的兵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相互交融,构成抱犊寨文化的主脉。在巅峰的平台上,有我国最大的山顶门坊南天门,有汉将淮阴侯韩信背水一战时的点将台和后人为其修建的韩信祠,有蜿蜒起伏的环山长城,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山顶地下五百罗汉堂,有道教著名道观金阙宫等等。登临其上,让人感受到弥漫着的古战场硝烟和浓郁的宗教气氛。

抱犊寨还是一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早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就记载说:“又云抱犊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谓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记》以为福地之数,云可避兵水也。”到解放初期,抱犊寨尚有金阙宫、白云寺等宗教宫院。清初张奇逢《题萆山胜概》诗中有:“瑶池硕果余盘,鹫岭玄机遍陇畴”之句,从中可以看出道教渐衰而佛教昌隆的情况。从现存的石窟造像、陀罗尼经幢等文物看,由唐至宋金元明清,佛教活 动在抱犊寨长盛不衰,两教并存的现象,为抱犊山留下了特殊的文化遗产,尚待人之开发研究。此外,古人留下的有关祈雨、观日、浏览宴饮等方面的题记,以从另一个方面成为抱犊寨文化胜迹的重要成分。

远在古代,抱犊就有十八池、蛟龙洞、仙人洞、天门洞、南天门、北天门、望海亭、天塔、天井、天书案等景观森列盘错,令人留连忘返。

获鹿人民投巨资开发抱犊寨旅游事业仅用一年多时间,便重建了南天门、北天门、金阙宫、韩信祠、八卦阵迷宫等景点,并且沿山崖筑起了雄伟的长城,架起了横越莲花山直通抱犊寨的空中索道,游客乘缆车可直到山顶。寨中现存有系马石、箭链、古矛等;还有各种类型的佛教石刻,在山阴十八池东侧,有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比丘僧,比丘尼的题名刻石,是山上年代最早的石刻;抱犊寨的道教宫观也小有名气,寨中金阴宫内的一株桃树,据说就是张三丰当年亲手所植。由于抱犊寨地处险要,所以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的战争自然也很多,且大都见载于正史中。但战争并没有使抱犊寨失去文明的光彩。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曾于此萆山设伏、背水一战、大破赵军。

金末元初,金恒山公武仙曾于此山屯兵建寨,抗击蒙古军队。在道教典籍中,抱犊山又被列为“北岳佐命”。 在道教典籍及《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历代典籍中,均记载抱犊寨为道家福地和“北岳佐命”;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也曾游历此山,并题有“抱犊福地”四字,可惜今己不存。但金阙宫的“三丰派”弟子却世代相传,并在获鹿一带产生了广泛影响。留下“三丰派”一支脉,至今相传不绝,宫观犹存。城内十方院、石井村金阙宫等道观均系抱犊寨金阙宫分支。“三丰派”第16代弟子郭资明,住山阳白云洞中,以洞取号,自号“白云”,专务清修,精于《道德》、《黄庭》之旨,为明末一代高道。

6.藕池镇的历史文化

藕池镇有“江南杏花村之称” 。藕池镇自古商贾云集,素以“小汉口”著称 。藕池历来为湖广重镇,荆楚要津,明清时期商货贸易发达,水上运输闻名,曾是“九街车马通宵客,五里灯光不夜城” 。

明清时期藕池更是长江上重要的码头和荆湘古道上的商业重镇.民国时期为湘鄂两省水上交通枢纽和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陆上联络纽带。藕池镇作为荆州南部湘鄂两省的区域商业物流中心和交通要道,石首县“八大公司”设在此地。

《石首县志》记载1924年,藕池常住人口3万多人,登记注册的商铺、商店2000多家,其中:疋头铺55家,百货62家,杂货105家,粗货行140家,花行200多家,粮行90家,鱼行15家,山货行8家,烟铺55家,药铺20家,金银首饰铺20多家,榨房8家,屠宰房30家,饭铺、茶馆250家以上,钱庄10多家,牙纪行760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工厂、手工业作坊50多个主要是酿酒、纺线、皮革、金具加工、竹木加工等。手工业尤以酿酒为胜,历史之久(有千多年的历史),规模之大(几十口窖坊),销量之广(行销湘广、川豫、江浙等地) 。

港口停泊的船只达200多艘,连绵五里之遥,挑贩200多人,每天进出藕池港的货物达2万担之多。镇上产业家、实业家、财主十几家。著名的有工商实业家彭全美、肖聚丰、鲁恒泰、蔡禹平、孟子忠、徐鼎泰、夏恒茂、丁锦堂等等,登记的资本,以银元计算达千万元之巨。

1938年日本侵占藕池。日军先后与镇守藕池的国军第九战区洞庭警备司令部、国民党53军130师,44军116师激战,日军空投炸弹,炸沉了停在藕池港口的2艘军舰,5艘商船,藕池全镇“五纵四横九条街”化为断垣残壁,工商百业惨遭炮火,古楼石街、店栈酒店、高塔亭园、工厂作坊毁于战难,民众死伤上千。

7.爨底下村的历史是什么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

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

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

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

三 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

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 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

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 爨底下村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是国家3A级景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著名的专家哲文先生讲: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村名 爨底 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à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 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爨”字从字意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为:灶,烧火煮饭。

为: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 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

最早是在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 系,将“爨”改成“川”,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爨字又大放熠彩。 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

爨底下村远景 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

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条砖墙裙。

门和窗的窗棂多富于变化:工字锦、灯 笼锦、大方格、龟背锦、满天星、一马三箭、和斜插棂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条石砌成,房两侧墙腿下有迎风盖板,其石雕花纹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 波纹或花卉吉语等。

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后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 爨底下村 分。

帽上雕有寿桃,万字锦,檐头瓦当或虎头,或福字,磨砖假椽头或圆或方,精雕梅花,以取万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时花卉,内角雕云花,中心为置或雕“鸿禧”或书“福”字,而“福”字左上点为蝙蝠造型,下为梅花鹿头造型,而右侧为寿星造型,寓意福、禄、寿。更有在福、禄、寿上布有梅花,以 其梅花五瓣状示五福临门,实为绝妙之极。

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华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显豪富、壮观瞻、避邪气、迎吉祥。 门楼 爨底下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发横财。

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而建于街南的四合院门楼建西北角。

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 爨底下村房屋建筑 两 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

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而壮观。 整体精良 北方大部分村庄,地主老财的宅院特别好,而贫下中农的房屋却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尤其清。

8.傣族文化历史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

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

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

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

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

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其大多数都与佛教有关。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

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极啊。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

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

9.魁星楼的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魁星,是指道教中的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钟馗故里欢乐谷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据说钟馗是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所以自古文人们都拜请钟馗,人们说:“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人们纷纷到钟馗故里拜请钟馗、并在全国各地建有魁星楼,将钟馗的像供奉其中,以便于人们就近祭拜。也有传说包公是奎星下界(见《三侠五义》第二回)。

月下花丛摸摸美人儿的凝脂般娇嫩的肌肤啊,半醉迷蒙的眼看着那璞玉一般细致的脸颊啊,闭上眼睛,细细的闻着美人儿身上处子的幽香啊,与美人儿一同在池子里沐浴,光着莲藕一般洁白的脚走上岸去,从此以后,孤王愿意为了美人儿舍弃江山。

发挥想象啦。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