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教育(高考的来历是什么)

2024-04-19 13:45:26

我国的高考,最早起源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我国高考近代现代高考的发展由来如下:

公元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强劲东风,中国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学堂。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考的办法也被直接搬入中国的新式大学中,并沿用到解放初期。20世纪30年代“短命的统招”。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所国立大学试行联合招生。193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实行统一招考。1940年,统一招考的学校范围又扩大到公立院校。私立和公私立专科学校仍自主招生。此次统一招考是我国自1905年以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事严峻,统一招考办法实行仅三年便被迫中断。

1949年,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外,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单独招考造成高校招生不足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等问题,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办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1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至此,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制度遭到废除。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又明令废除高考,高校招生要严格坚持“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纪要》还提出“两个估计”——认为建国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十六字”招生办法和“两个估计”由此成为金科玉律。

邓小平在“文革”后复出,他坚决否定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彻底推翻了“两个估计”,毅然决策在当年恢复高考,结束了中国始于“文革”的十年废学局面。[评论]

1977年8月、10月,北京先后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1977年起,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的大学生名额,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

1978年7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1978年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高考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关键考试,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虽不是人生中唯一的出路,但确实是人生中重要的磨砺。

高考的意义也在于,高考是人生中最为公平的考试之一,在高考面前,是否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是可以用通过努力学习结得的果实来衡量的。高考给普通人实现梦想的权利,让有梦之人通过自己的耕耘来追求自己的梦想。

高考同时也教会学子们自律,通常只有自律学习,勤奋努力的人才能考进自己理想的学校。

虽高考意义重大,但高考不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未来仍有许多机会与机遇和我们相遇。

TAGS: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